目前,中国白酒正呈现出明显的向产区快速集中的趋势,几个主要产区的营收占了总营收80%以上,产区外的企业正被边缘化,产区正主导着中国白酒未来发展。
纵观近几年中国白酒行业的发展,白酒产区化是非常明显的趋势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,一是各个产区的政府更加重视对产区的打造,响亮地提出了产区口号,二是几个主要产区营收逐年增长,在白酒总营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,产区内的白酒企业营收占比越来越大,占了总盘子的80%以上。
根据各个产区此前公布的数据,2022年,遵义产区的营收规模已经超过2100亿元,泸州产区的营收为1204亿,宜宾产区的营收在1800亿左右。
据2021年数据,亳州产区为200亿元,吕梁产区为240亿元,宿迁产区为313.16亿元。
其他产区更小,四川绵竹产区有剑南春,2021年规上白酒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7.08亿元,总营收应在300亿元内。成都产区没有统计数据,预计在200亿内。陕西凤翔产区2022年营收105亿。
前三大产区营收超过了5100亿元,加上亳州、吕梁、宿迁三个产区,接近6000亿,再加上后面几个小产区,接近6500亿元。
2022年,全国规上白酒企业总营收是6626.5亿元。前三大产区营收差不多就占了80%,前六个产区营收占比达到了90%以上,加上其他几个小产区,市场基本被几个产区瓜分完了。
白酒产区的背后,是白酒存量化时代的来临,白酒向优质产区集中,尾部企业、产区化的企业被挤压,逐渐下滑萎缩。
数据显示,2017年,四川规上白酒企业营收是2405亿,到2021年达到了3247亿。贵州白酒2017年营收仅710亿元,到2022年营收已破2100亿元。2017年,全国规上白酒企业营收是5654亿元,2022年营收为6626亿元。过去几年,全国总营收增长不到1000亿元,然而贵州白酒营收就增长了1400亿,四川白酒也增长了800多亿。
从产量来看,2016年,全国产量是1358万千升,到2022年仅为671万千升,下降一半。也即是说,有一半的产能是闲置了下来。
近几年,全国白酒营收和利润的增长,主要是靠调结构、调价格支撑起来的,这是不可持续的,未来中国白酒的发展,必须得依靠技术创新和突破。
在白酒向产区化集中的同时,还伴随着白酒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,头部品牌与产区发生了强关联。
2008年,贵州茅台净利润超过了“酒王”五粮液,2013年,贵州茅台营收利润实现双超,成为行业龙头。之后,贵州酱酒板块迎来黄金十年。2014年,贵州白酒营收仅471亿,到2022年营收已增至2100亿以上。过去十年间,贵州白酒新诞生了一个200亿企业(习酒),一个100亿级企业(国台),50亿级的酒企也有金沙、珍酒等几个。
宜宾产区是因为有五粮液,2014年,五粮液营收约210亿,2021年营收达到了662亿,五粮液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宜宾产区整体向上。
泸州产区则分别有泸州老窖和郎酒两个龙头,近些年两个企业也发展稳健,带动了泸州产区的整体上升。
对于其他产区,宿迁有洋河,吕梁有汾酒,亳州有古井贡,绵竹产区有剑南春,凤翔产区有西凤。整体上看,一个强势的产区一定有一个强势品牌,强势品牌推动和引领了产区发展,提升了产区的地位。一个产区如没有强势品牌,在行业的声量和影响就相应弱许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