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古以来,“酒”便被诗人不断地运用于各类诗集中,到了魏晋时期,“酒”已然成为一个独特的角色,宴饮作客、消解仇怨、忘记忧愤、思乡念亲等等,均有酒的存在。
陶渊明以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的面貌列席中国文学史,但喜欢他的人也爱他的饮酒诗。作为中国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,他将“诗”与“酒”有机结合,让“酒”成为艺术的永恒主题。
陶渊明(约365年—427年),又名潜,字元亮,私谥“靖节”,自号“五柳先生”,今江西省九江市人,生活在东晋末年至南朝初期。陶渊明是中国伟大的诗人、文学家、思想家,流传于世的作品有诗125首、文12篇,后人编为《陶渊明集》。
陶渊明被认作中国诗歌“饮酒”主题创始人,是因为他既创作了二十首《饮酒》诗,还有《述酒》《止酒》《连雨独饮》等以酒为题的诗,又在其他的诗中常常提及酒,比如“过门更相呼,有酒斟酌之”“得欢当作乐,斗酒聚比邻”“酒云能消忧”“得酒莫苟辞”等,甚至有人“疑陶渊明诗,篇篇有酒”。在此之前,还没有人这么频繁地在诗里提到酒,写这么多关于酒的诗。
他现存一百二十多首诗歌,其中提到酒的就有50多首,可见“酒”在其诗作中的地位。陶渊明的酒诗不仅表达着个人情感,更多的则是影射出当时社会的问题,对后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对他来说,饮酒、赋诗乃人生两大乐事:酒中有诗,诗中有酒。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,尤其以《饮酒》二十首组诗著称。思考人生时,他会饮酒;闲来无事时,他会饮酒;东篱采菊,他要饮酒;西窗怀古,他要饮酒……一般情况下,他总是独酌,有时也和友人共饮。陶渊明的酒诗中常有“独”字,诗人一个人,自酌自饮,酒中的寂寞孤独在其诗中便也若隐若现。他的饮酒诗里不仅融入了对生活的热爱,还蕴含了面对人生的智慧。
第一杯酒:乐得自在
陶渊明的仕途较为坎坷,义熙元年(公元405年)八月,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,为彭泽令。十一月,程氏妹卒于武昌,陶渊明作《归去来兮辞》,解印辞官,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,直至生命结束。
《归去来兮辞》中写道:“三径就荒,松菊犹存。携幼入室,有酒盈樽。引壶觞以自酌,眄庭柯以怡颜。倚南窗以寄傲,审容膝之易安。”
后四句的意思为“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,看看院子里的树木,觉得很愉快;倚着南窗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,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。”辞官归隐,赏景自酌,惋叹之余,大有恨不早归之感。有酒盈樽,则示平生之愿已足。虽不再为官,但饮酒自乐和傲然自得的情景跃然纸上,这杯酒,道出了陶渊明“乐得自在”的心境。
第二杯酒:活在当下
《饮酒二十首》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,这二十首诗借酒为题,以酒寄意,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。
在《饮酒》(其一)中,写道“衰荣无定在,彼此更共之。邵生瓜田中,宁似东陵时!寒暑有代谢,人道每如兹。达人解其会,逝将不复疑。忽与一樽酒,日夕欢相持。”,将其“活在当下”的洒脱展露无遗。
如今在长安城东种瓜的布衣邵生,谁又能想到他是前朝显赫的东陵候?白云苍狗,世事悠悠,生命有限和人生艰辛。既然生命短暂又无常,不如活在当下,痛痛快快地喝酒,快意人生。
第三杯酒:顺应规律
陶渊明的真实,从他的诗句中可见一斑。“羲农去我久,举世少复真。”他毅然独立于社会之外,以饮酒赋诗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抗拒。苏轼晚年十分推崇陶渊明,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陶性情真率,感情真挚。
“天岂去此哉,任真无所先。”“形骸久已化,心在复何言。”《连雨独饮》中的两句诗,真情款款。人与万物都是受气于天地而生的,只是人有“百情”。如果人能忘情忘我,也就达到了与物为一、与自然运化为一体的境界,而不会感到与天地远隔,或幻想着超越自然运化的规律去求神仙了。这就是任真,也就是任天。
任真,也是一种人生态度,指顺应人自身运化的规律。陶渊明并不主张终日饮酒以忘忧,他四十多年来官也做过,地也种过,吃过很多苦,喝过很多酒,人渐渐衰老,始终抱守的任真之心。
第四杯酒:但求心安
《饮酒》(其二)中写道:“积善云有报,夷叔在西山。善恶苟不应,何事空立言。九十行带索,饥寒况当年。不赖固穷节,百世当谁传。”
有一天,陶渊明独自喝着小酒,开始思索都说善行有善报,怎么解释伯夷、叔齐饿死在首阳山?如果善恶都没有报应的话,凭什么去相信这些大道理?有的人九十岁依然用草绳做腰带,饥寒更胜于壮年时。如果说不秉持君子固穷的操守,百世的声名如何流传。尽管他发出“善恶苟不应,何事空立言。”的控诉,但他仍坚持安贫乐道的节操,不求荣华富贵,但求心安。
酒就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陶渊明放浪形骸之外的精神志趣,又像一勺净水,过滤了尘世如砂砾在肉的痛苦和抑郁,淘澄出晶莹凛冽的高洁灵魂。其诗文背后的人生哲思,更是值得我们慢慢品味。